首页 > 实时讯息 >

【省媒看渭源】渭源:多元产业融合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8:50:00    

渭源县白条党参新寨核心产区种植基地。本文图片由渭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位于渭源“白条党参”核心产区的新寨镇,广袤梯田里已是一派繁忙。

远处药农们在田垄间弯腰除草,近处盘割青储机马达轰鸣,药材特有的清香与圈舍里羔羊的咩叫交织,这片被黄土高原滋养的土地,正以药材、养殖、循环农业的多元交响,奏响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

药材好,白条党参串起“黄金链”

“咱新寨的党参,条直、皮白、味浓,今年我种了8亩党参,按现在行情能卖十多万元。”站在自家党参地里,药农王学武皱纹里都漾着笑意。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科技赋能。在新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协作模式已然成为致富增收法宝,“以前凭经验,现在按规程,每亩施多少有机肥、间距留多少厘米,技术员都手把手教。”村民贾进国说。

年初,新寨镇全面推广“832”种植模式,坚持“育良种、建体系、强根基”发展路径,通过免费发放农资、技术包保到户等措施,实现户均育苗面积达1.2亩,持续提升中药材种苗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如今,新寨镇党参种植面积达3.5万亩,建成趁鲜加工车间1个,产业链延长让附加值持续跃升,亩均增收2万元。


渭源县新寨镇标准化养殖小区。


牛羊壮,养殖小区撑起“致富伞”

沿着盘山公路而下,连片的标准化圈舍在山坳里排开,走进姚集村标准化养殖小区,220只湖羊膘肥体壮。这个投入300万元建成的养殖基地,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产业模式,让产业发展有了新路子。

“以前养10只羊就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小区里统一配料、统一防疫,可让我轻松不少。”养殖大户谢亚军说。新寨镇依托养殖小区,建立购销一体化模式,投入80万元,带动周边40户散户“托养”牛羊、抱团发展,企业向养殖示范户提供怀孕良种母羊400只,每只0.2万元,按照“投一收二、母羊归己”的方式,保底回收,统一销售,预计户均年增收5000元。

如今,新寨镇牛存栏量达7745头、羊3.1万只,年出栏量突破3.54万头(只),草牧业总产值达1.62亿元。

蓄草香,循环经济念活“生态经”

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促成了畜草产业的优化升级,联盟村的玉米地里,收割机正加足马力抢收秸秆。伴随着机械轰鸣,玉米秸秆被打捆、包装,运往当地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家中。

“今年流转土地300亩,以‘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玉米1500亩。”联盟村党支部书记祁云燕介绍,通过开展玉米秸秆青贮加工与销售,群众收入明显增加。

循环经济串起了种植与养殖的生态链条。党参秸秆被粉碎后混入玉米秸秆,经发酵成为牛羊的青贮饲料,牛羊粪沤肥后则成了党参田的有机肥料,浸润土壤改良土质。

这种“药材—秸秆—养殖—粪污—药材”的闭环模式,让新寨镇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100余吨,节约养殖成本50万元。漫步田间,再也闻不到农药味,取而代之的是青草和有机肥的淡淡清香。

秸秆变饲料,粪污变肥料,资源全利用。一个个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正迎着乡村振兴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新寨镇的多元产业正如同纵横交错的梯田,在黄土地上绘就出五彩斑斓的致富画卷。(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马富平 赵小荣)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