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监护仪遇见条漫:青年医师穿梭的“多重宇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10:26:00    

上午的监护室,刚刚结束一场与死神的拔河。3床消化道大出血的抢救告一段落,规律的嘀嗒声取代了刺耳的警报。我靠在护士台边,指尖残留着按压的力度,袖口染着一小片暗红。手机屏幕亮起,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的消息:“邹老师,方便帮我们审阅医师节条漫吗?想让大家看见医生‘病房之外’的奔忙。”

点开画稿——查房的专注、手术的凝神、讲坛的挥洒、旅途的步履、伏案科普的剪影……画面在指尖流淌,与我身后监护仪幽蓝的光晕无声交织。消毒水弥漫的空气里,心跳竟与仪器的滴答同频共振——这不正是我们青年医师日常穿梭的“多重宇宙”?

步履不停:在病房之外点亮星火

条漫中“深夜实验室灯火通明”的画面,瞬间击中了我。就在昨夜,我还在显微镜下追逐植物源性纳米囊泡载药的“惊涛骇浪”,窗外是沉睡的城市,窗内是点亮生命前路的微光。抽屉里,静静躺着刚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ICU医生的私人笔记》,记录着器械的冰冷与生命的回响;下面压着的,是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签下的叙事医学新约——《生命重奏曲:一位肝癌患者的故事》(暂定名)。

“三尺讲台播种医学”的笔触,又将我拉回沪滇帮扶的盛夏。当600册原创科普书《酷杰的医学之旅》送进云南山区教室,孩子们捧着书、眼神发亮地合影时,那份满足感难以言喻。一位小姑娘指着《ICU医生的私人笔记》问:“医生叔叔,书里那个听诊器变‘通讯器’的老爷爷后来怎样了?”那一刻,重症医学厚重的面纱,被童真的好奇轻轻掀开。而在上海“爱心暑托班”,孩子们通过情景模拟掌握急救技能——这些未被画入条漫的瞬间,正是“德馨于行”最朴实的延伸。让前沿科学扎根乡土,让医学知识跨越藩篱,是“技精于勤”更深远的注脚。

一颗仁心:在倍速人生中校准航向

有人问:青年医师为何要兼顾科研、临床、科普与教学?条漫结尾那句“用专业与热爱在倍速人生中护佑生命”,就是答案。正如田艳涛教授在《胃,你好吗》中的启示:将胃黏膜喻为“四层城墙”,把便便定位成“健康晴雨表”,硬核医学便拥有了抚慰人心的温度——这正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生动实践。试想,若早有这样鲜活的语言讲透身体信号,多少生命不会因忽视“黑便”而错过胃癌早期治疗?若更多同行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ICU门外的恐惧,是否就能少一分沉重?

值此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嘱托犹在耳畔。我们青年医师,当以科技创新为刃,剖解生命谜题;更当以人文关怀为火,温暖病患之心。当实验室的纳米胶囊载着希望穿越群山,当边疆孩童笑谈生命奥秘——这便是我们对“红医精神”最鲜活的诠释:让医学走下神坛,回归守护生命的本真,在人间烟火中点燃希望。

后记: 审完条漫那晚,ICU收治了一位28岁的晚期胃癌患者。看着他呕出的鲜血,我再次翻开《胃,你好吗》,田教授的话赫然在目:“做到五心防胃癌理念。”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画尽医生的所有战场,但当每一颗知识的火种被点燃,就多了一分在绝望边缘照亮生命的可能。指尖划过《ICU医生的私人笔记》清样上“听诊器的温度”字样——那位把听诊器当作“通讯器”倾听世界的老兵,仿佛在提醒:有些战场在病房,有些在书页,而胜利的旗帜,永远飘扬在人心深处,由我们这些奔跑在多重宇宙中的青年医师,一程程传递、守护、点燃。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危重症医学科医师,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重症科普学组组长 邹海)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