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接连上演两场温暖的生命接力。4月29日,2022届校友郑昊麟在上海长海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上海市第713例、该校1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在4月18日,2018届校友付泰源完成了上海市第708例、该校第18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两次捐献见证着同一个抉择:郑昊麟忍受4天动员剂注射的不适,付泰源为达标坚持三个月健康管理。他们用行动打破“00后”“95后”的代际标签,让“奉献”二字闪耀着新时代的青春光芒。正如郑昊麟所说:“捐献不是终点,而是爱传递的起点。”付泰源则从患者感谢信中读到更深的责任:“要让爱心成为生活的常态。”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沛东与上海市红十字会看望付泰源。
从“误解” 到主动加入生命接力
回忆起捐献初心,郑昊麟坦言曾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在 “开背抽骨髓” 的刻板印象。2019年,学校学长学姐的成功捐献事迹让他了解到,捐献流程与献血类似,便毅然报名入库。2024年初首次匹配成功,却因体检“沉默期”错失机会;2025年初再次接到通知时,他想都没想立马答应,在家人鼓励下坚定完成这场跨越两年的生命之约。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束后,他深情祝福患者:“愿你带着爱和希望,重新拥抱生活。”

4月29日,郑昊麟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付泰源的捐献之路则始于2014年入学时的一次宣传活动。“当时觉得能救人,就登记了。”十年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他才意识到这份承诺的重量。面对首次体检指标不通过,他连续调整身体状态,第三次体检达标后,从苏州奔赴上海完成“十年之约”。当得知受助者是河南老乡并收到饱含感激的书信时,他感慨道:“庆幸自己从未放弃。”

4月18日,付泰源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十九次 “生命相遇” 背后的育人密码
短短两周内的两场生命接力不是偶然。截至目前,二工大已有19名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6000余名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规模在沪上高校位居前列,创下“每40名上海市捐献者中就有1名二工大学子”的奇迹。2024年,学校涌现了“1年4例、4个月3例”的高频次捐献。
学校依托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通过专业化宣讲进行科学宣教,提供全流程保障,将“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精神融入育人实践。
在这个春天,两场生命接力的故事仍在延续。“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爱拓展生命的宽度。”当一袋袋承载着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送往病房,十九次 “生命相遇”早已超越个体善举,成为一所高校、一群青年向社会递交的温暖答卷。
原标题:《两周内连续2次!上海95后、00后接连上演两场温暖的生命接力》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