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党为“两弹一星”事业创办的红色大学,建校之初就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著名专家。近年来,在中国科大,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科研岗位,成长态势喜人,青年教师作为主要参与人的科学研究不断突破。截至目前,中国科大高层次人才中,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近70%。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科大的青年创新人才持续涌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红色精神是这里青年教师成长的动能引擎。
精神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我很怀念我的导师吴杭生院士,是先生带我走上教学之路,站稳三尺讲台。”全国模范教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在学校新进教师入职欢迎仪式上的分享,让现场青年教师为之动容。
“无才不从教,无德不为师。不要为了培养一个数学家,而刻意去培养数学家。首先要培养‘人’,然后再培养‘家’。”从教40年的国家教学名师程艺的话引导教师进入了深度思考。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吴恒安在弘扬教育家精神报告会上的真诚分享,获得青年教师阵阵掌声。
…………
新进教师入职仪式、教师节、校庆日这些特殊的日子,让中国科大每年的9月都令青年教师心潮澎湃。
在9月,学校会精心举办“校风传承月”教师系列活动,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让每一位新科大人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比如,2024年,学校出版《教育家精神事迹选编》,发布弘扬教育家精神宣传视频《笔书瀚海》,策划《红专琢玉 理实铸魂》诗歌朗诵节目,组织弘扬教育家精神报告会、新进教师升旗仪式、教师节观影活动等。
每一位青年教师在入职仪式上都会收到一本《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纪念册,里面有一盏科大灯,寓意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用红色精神照亮青年教师职业路。
在青年教师群体中深入浸润教育家精神,在润物无声中让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素质不断提升。
制度创新,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近年来,中国科大在人事人才制度上不断改革创新,目的就是为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提供发展空间。
针对刚毕业博士、博士后等青年教师,学校建立聘期制科研队伍制度,规模已超过1500人,成为学校科研产出的生力军和后备优秀人才资源库。通过深入实施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墨子杰出青年特资津贴等,不断加大对聘期制科研队伍的支持力度。
针对副高、进校时间不长、处于发展瓶颈期的骨干教师,学校实施“学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及时给予经费支持。
针对特别优秀的正高级人才,学校建立学术荣誉体系,设置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等岗位,激励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步。目前,学校在编教师中已有近200人纳入学术荣誉体系。学校充分发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作用,支持青年教师在科研攻关中“揭榜挂帅”。
通过明确不同系列岗位的晋升通道和发展方向,薪酬分配在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保障和激励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
关怀精准,全过程培养青年教师
为了精准支持青年教师成长,中国科大每年都会对教师的思政水平及整体成长状况进行调查。调研发现,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需求和困惑大有不同。为此,2022年,学校创设“众言沙龙”品牌交流活动,搭建“众行课堂”培训体系,让青年教师在每个阶段都感觉到被支持的温暖。
“众言沙龙”每月一期,聚焦青年教师关心的心理健康、导学关系、女性教师等主题。截至目前,已举办近30期,累计超过2000人次参与,让很多阶段性问题得以化解。
“众行课堂”系列培训是以组织课程或活动的形式,为新进青年教师、青年骨干教师、职务晋升教师、科技领军人才等不同层次教师提供分类成长支持:针对新进教师,学校会开展国情校情学习,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亲授“入职第一课”,组织传帮带活动,帮助新进教师快速融入;针对职务晋升教师,学校会带领大家重温师德、师道、师礼,帮助大家在新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针对青年骨干教师、科技领军人才,学校会带大家重温“两弹一星”研制历程,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通过分层次多角度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每年超过300人参加。
“科学家前辈们在艰苦条件下,能够作出如此重要的贡献、为国争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物理学院赵文参加完培训后备受鼓舞,“我们今天有责任、有义务完成国家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常晓军在培训期间颇有感触:“这种培训让我亲身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与集体主义精神,继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奋发向上。”
(本报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程根莲 陈卫东 邓建松)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