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如何落地?走进杭州中小学一探究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4:54:00    

眼下,全国各地中小学已经开学。在浙江杭州,从这个新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全学段开始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通过分阶段课程设计与场景化实践,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具体如何落地?记者走进校园一探究竟。

在杭州市萧山信息港小学的AI实践课堂上,六年级学生正以“AI训练师”的身份开展学习。他们将不同样式的戏剧脸谱图像录入AI模型,通过反复调试参数,让模型精准识别图像特征并完成语音播报,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人工智能的应用逻辑。

杭州市萧山信息港小学六年级学生 王垚:很有趣而且有用,我们的思考还有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人工智能不仅走进实践课堂,更在重塑日常教学场景。在杭州中学的“未来课堂”,学生佩戴简易脑环后,设备可实时采集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等脑电数据;AI系统再结合课堂互动表现、作业完成质量等多维度信息,生成个性化的“课堂认知状态分析报告”,为教师调整教学节奏、优化教学设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杭州中学党委书记 杨昕通过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来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更好地来促进孩子的成长。

根据杭州市教育局出台的《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此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课程设计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 小学阶段以激发AI学习兴趣为主,通过趣味实践感知技术应用;
  • 初中阶段侧重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用AI工具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 高中阶段则聚焦技术原理理解,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前沿AI技术逻辑。

以素养为核心

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一场从“认识AI”到“使用AI”,再到“思考AI”的教育变革正在推进。如何明确培养目标、推动AI教育高质量普及?杭州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与创新实践,给出了具体路径。

课程围绕四大模块展开:人工智能发展与影响、知识与原理、实践与创新、伦理与安全,构建起覆盖全学段的系统化教学体系。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李伟:课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去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人工智能的素养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学生在完成事情的过程当中,良好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去真实情境当中解决问题。

在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的“人工智能少年研究院”,从院长到各岗位负责人均由学生担任,他们自主设定研究方向与目标,开展AI项目的体验、学习与深度探究;教师团队则转型为“智囊团”,仅提供技术支持与方向性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主任、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李艳:我们现在已经身处这个智能时代,去启发他们人机协同的思维、创新思维,还有就是负责任地使用,这些可能都很重要。

多路径破解中小学AI教育

“谁来教”难题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推进中“谁来教”是关键。在杭州,当地通过整合教师资源、联动外部力量等路径,打造既懂技术又擅长教学的教师队伍,为AI教育落地保驾护航。

在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的“AI未来馆”,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与机器人对弈、体验智能仿生手、用AI开展专注力训练,多样的AI教学场景背后,是学校组建的专项教师团队——以信息科技、数学、科学老师为核心,自主设计教学内容,让AI教育更贴合学生认知。

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章汉平:我们开展全体老师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培训,鼓励老师在日常工作当中和自己的工作相结合。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当中应用这样的主题,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研组当中去。

针对AI技术更新快、跨学科的特点,杭州市出台《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明确教师能力标准,并分类分层开展培训:面向管理者、研训员、学科教师及AI专职教师,通过专题培训、跨校交流提升能力;同时借助智能教研平台进行诊断指导,持续夯实教师专业基础。

杭州还推动学校与高校、企业联动。浙大城市学院信息和电气工程学院潘树文教授团队,每周都会走进中小学,开展两个课时的AI社团课,将前沿技术成果带入课堂;高校与中小学之间也形成双向互动,高校分享技术知识,中小学教师传授教学经验。

浙大城市学院信息和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潘树文:我们大学时刻接触了科技的前沿的东西,知识上的更新速度会更快。从教学方法这方面,我觉得中小学老师可能更熟练。设备和知识的共享,相当于产生了1+1>2的效果。

“人工智能+教育”

正快速在多地中小学铺开

教育部在去年11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时,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目前,“人工智能+教育”正快速在全国多地中小学铺开。除了浙江外,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四川等地的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责任编辑:巩丽慧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