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静谧的教室里,研习书画多年的学子浸润于传统艺术的深厚滋养,而笔下传承千年的墨韵,也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接受考验。为了推进四川美术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办学特点,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以“书画国风文创”微专业为支点,积极开展微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建设,推动传统艺术教育转型发展。
以微专业开拓就业新天地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画国风文创”微专业不是对传统课程的简单拼凑,而是一次传统艺术教育的“升华”,聚焦“书画+文创”的核心交叉点,对传统书画艺术教育进行精准“扩容”,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充分延展。在“书画元素再造”“书画元素重构与应用”等全新课程中,学院将传统书画艺术转化为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课程设计,帮助书画专业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微专业的“微”,在于其灵活性与聚焦点;“专”则在于深植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基因。微专业课程设计积极引入本地文旅公司、知名设计公司、国潮品牌作为合作伙伴,同时推进实施项目制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直接承接来自企业的需求。例如学院学生为重庆某服装企业设计作品,将水墨画转化为服装纹样,为产品赋予传统书画艺术基因,提升了服装的文化属性。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明确微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努力培养能读懂传统文化密码、赋予其当代灵魂,能实现价值落地的文化创意“翻译者”和“赋能者”。
以书画艺术助推产业升级
以传统文化艺术为灵感创作的“国风”文创产品,是当下广受关注的热门文创品类。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紧跟新形势新趋势,发挥传统艺术与当代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之间的桥梁作用。
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其中,学院师生与深圳某知名创意设计公司合作创作的名家书画系列酒包装设计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反馈。设计团队参与为著名酒企设计酒标,通过融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元素,使其成为一款“国风美学酒”,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属性,体现了中国酒文化与书画的灵感碰撞,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释放独特魅力。
校企联袂共筑校园新生态
学院微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建设打破校园围墙,积极拥抱产业变革,构建了开放办学模式。学院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教授学生纯正精深的书画专业技艺,由合作企业的资深设计师担任业界导师,将前沿产业信息导入课堂和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商业挑战实践中完成从“艺术创作者”向“文化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蜕变。
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学院发挥专业资源、人才资源优势,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人才、创意、需求的良性循环与匹配,构建起以书画艺术、文创产品为纽带的创新生态圈。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画国风文创”微专业锚定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命题,以“微”为切入点,撬动“大”格局,通过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实践,为中国书画艺术在当代开拓出一条充满活力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将传统书画艺术元素应用于服装、服饰与文创产品的设计,产品已投入生产。师生与全国知名书画家共同创作,在服装与文创产品中融入书画元素,相关作品将于今年10月在重庆展出。此外,学院积极拓展传统书画传承路径,加强基地建设,赴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传承基地考察,就敦煌艺术与传统书画融合传承等议题深入交流,达成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意向,助力传统艺术当代创新转化。
当水墨的意蕴流淌在都市的霓裳上,当古老的书法笔触在商品包装盒上讲述新的故事,年轻学子们自信地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影响力,让传承千年的书画艺术成为在当代土壤中持续生长、绽放异彩的活态基因。这种探索为传统艺术教育的现代转型标注出清晰的方向——拥抱时代、深入生活、赋能产业,让传统书画艺术生生不息。
(作者:马媛媛 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