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子宫肌瘤论文里的男性患者:是学术闹剧,还是职称困局的缩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4:3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上被广泛议论。舆论直指这篇聚焦子宫肌瘤的学术研究中,竟出现男性患者,“过于离谱”。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中国知网查询发现,该论文于2017年6月28日刊载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作者署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的霍文静。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护士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进一步核实,霍文静持有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执业证书,证书编码为200837129664 。

事件发酵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在关注到网友反馈的相关论文信息后,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工作,“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我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齐鲁医院也明确表示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秉持“零容忍”态度。

在这场风波背后,舆论逐渐聚焦两大核心议题。其一,学术不端行为对医学科研公信力的侵蚀;其二,护理科研领域是否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其实际价值创造是否被边缘化。更进一步地,这些讨论不仅关乎个案处理,更折射出医学学术生态亟需净化与完善的深层诉求。

学术不端的“荒诞论文”,不止一篇

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中国知网下载上述论文发现,其聚焦于探究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情绪产生怎样的临床应用效果。论文开篇清晰点明,“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的生殖器官健康”,已然明确界定了研究对象与范畴。

但文章中却提到,“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

男性患子宫肌瘤?不少公众直言,如此漏洞百出、“离谱至极”的论文,究竟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核,最终得以发表的?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官网显示,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为其曾用刊名,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期刊。该杂志由我国著名妇产科领域学科带头人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担任主编,孙爱军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全国妇产科领域著名专家教授担任副主编、常务编委和编委的,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本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学术期刊。不过,官网展示的最新目录仅更新至2023年15期(2023年10月27日) 。

医学界学术不端的问题并不少见,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曾多次披露有关医学科研诚信案件的调查处理结果。例如2022年2月通报了11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及调查处理结果,所涉医院包括辽宁省肿瘤医院、江阴市人民医院、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等。

以通报信息中的山东省济宁第一人民医院为例,吴志莲为通讯作者、安贤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查实存在篡改数据、编造研究过程的学术不端行为。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分别对吴志莲和安贤予以严肃处理,包括取消其5年内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等申报资格;取消其5年作为提名或推荐人等资格;取消已获得的学会、协会等学术工作机构的委员或成员资格;要求撤稿等。

除了篡改数据、编造研究过程这类学术不端行为,第三方代写、代投更是形成了一条隐秘的“灰色产业链”。上述通报信息显示,甘肃省人民医院马建勋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经调查,第一作者马建勋及参与作者何学元、王展存在第三方代写、代投以及不当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

瞄准医护人员晋升需求的论文代写代投,已然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一篇发布于2025年3月15日的文章公然宣称,“在职称评审里,论文的专业相关性堪称核心要点。我们专注医护论文11年,平均录用周期缩短至2.8个月,2024年中文核心期刊通过率超90%。提供保姆式全托服务,从选题设计、返修润色到录用检索,全程保驾护航。”

人民日报曾发布时评显示,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一次性撤销了涉嫌造假的107篇文章,论文作者均来自中国。涉及的单位不乏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和重点高校。据了解,撤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少作者是将论文交给所谓的“第三方机构”,由它们再向学术期刊进行推荐。这些“第三方机构”在推荐过程中未将论文进行同行评审,而是暗度陈仓作假。

2025 年 4 月 11 日,上海网警官微也发布文章《警惕!别让“代发论文”诈骗毁了你的学术生涯》指出,近期有诈骗分子瞅准科研工作者、学生急于发表学术期刊的心理,以虚假代发论文为诱饵骗取钱财。在上海,已有多位高校学生不幸中招,累计损失金额近10万元。这一系列现象,无不反映出医学论文领域学术生态面临的严峻挑战,亟待相关各方予以重视并整治 。

困于职称评价体系下的“焦虑”

争议论文背后,更深层的矛盾指向现行医学职称评价体系。“护士为什么要去国家权威期刊发稿”?华南某三甲医院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坦言,这一现象的根源直指职称评定的要求,论文是医护职业晋升道路上绕不开的“门槛”。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下称“《标准》”),护理类职称体系涵盖护士(师)(初级职称)、主管护师(中级职称)、副主任护师(副高级职称)、主任护师(正高级职称)等多个层级。

具体来看,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即可视同获得护士职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从事护士执业活动满一年,可直接聘任护师职称。大专学历需执业满3年、中专学历需执业满5年,方可报考护师资格考试。

包括主管护师在内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更高层级的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评定,则需同时满足申报条件(学历、资历及临床工作量要求)和评审条件(专业能力要求)。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3》的数据,我国一共有注册护士522.42万人。从学历结构来看,研究生学历仅占0.3%,本科学历占32.7%,大专学历占比最高,达48.0%,中专学历占18.7%,高中及以下学历占0.2%。按专业技术资格划分,正高职称占0.5%、副高职称占3.5%、中级职称占19.7%、师级职称占30.4%、士级职称占43.9%。

在这组数据背后,有舆论聚焦以大专学历为主的护士群体,是否具备足够的科研能力?作为临床一线的实践者,将大量精力投入护理研究是否必要?更令人担忧的是,论文强制要求催生出“专业写手”和灰色产业链,严重扭曲了护理科研的本质,其核心价值本应在于解决实际临床问题,而非单纯追求论文数量。

这一困境并非护理群体所独有。人民日报曾在2017年4月发布时评指出,长期以来,论文成了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金标准”,不管是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选院士,都要“数论文”。就连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临床医生也被套上了发论文的“金箍”,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

丁香园10年前也发布一组调查数据折射这一困境:78.63%的医生发表论文就是为了晋升职称。而在申请课题方面,只有28.01%的医生认为是其发表论文的目的之一。而选择为了科研兴趣去发表论文的医生只有22.30%。而对于论文与医术提升的关联性,34.34%的医生认为“不重要”,25.83%认为“一般重要”,认为“非常重要”的仅占 8.77%。

值得关注的是,相关部门已开始积极探索改革路径。2024年10月9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卫生系列(含卫生管理专业)高级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强调,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1号)要求,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如申报人员2024年度晋升时不能按照现有标准文件提交论文的,可以提交其他成果代表作。

其他成果代表作包括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情况报告、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等。“申报人员须选择2-5项任现职期内最能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的本专业标志性工作业绩成果作为代表,其中临床案例为医师晋升必选项;护理案例为护士晋升必选项。”上述通知显示。

从荒诞论文到灰色产业链,从个体造假到体系困境,在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同时,或更需推动职称评价体系的变革,让科研回归解决临床问题的本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