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在民生领域法治保障方面,司法部部长贺荣介绍,已联合有关部门推进制定修改食品安全法、学前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针对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司法部切实履行行政执法协调监督的职责,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规范罚款设定实施和涉企行政检查;目前,正在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今年以来查纠执法突出问题相关案件4.7万件
作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重点工作,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整治方向清晰明确。据司法部此前披露,该专项行动聚焦纠治四类突出问题:一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问题;二是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三是执法标准不一致,要求不统一,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四是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该罚不罚、“吃拿卡要”、粗暴执法等违反执法规范要求的行为。
根据国务院有关方案,司法部紧盯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开展集中纠治,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和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等问题得到有效纠治。以行政检查为例,各地通过数字赋能提高检查质效,根据企业信用等情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把该减的减下去、该管的管到位。
今年1—8月,各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与此同时,发现问题率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
“行政检查的次数下降了,但发现问题率提高了,这表明行政检查的精准度和质效大幅提升。”司法部部长贺荣说。
二是专项行动坚持严格依法,坚守法治原则,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今年以来,查纠执法突出问题相关案件4.7万件。对此,贺荣强调,规范行政执法,规范的是乱执法、滥执法,不是不执法,也不是执法越宽越好。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与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要坚持最严的标准和要求,依法检查,执法到位,坚决防止监管漏洞和安全隐患。
今年1—8月,有关部门依法查办重点领域违法行为、纠治执法不作为案件4400多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理念进一步强化。
同时,司法部积极回应企业、群众和执法部门的关切,协调解决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指导各地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适用“轻微不罚”“首违不罚”,优化执法方式,解决民生难题,体现执法的力度和温度。
“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推进公证便民利民
随着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与群众法治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公证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对此,司法部大力推进公证便民利民,部署开展“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
2023年围绕“减”字,全面推行公证证明材料清单管理,删减不必要的证明材料116项,删减证明达29.3%,有效解决循环证明、无谓证明等问题。
2024年聚焦“快”字,推出压缩办证期限、拓展“一证一次办”,推进“一事一站办”等7项提速措施,明确将出具部分公证书的期限分别缩短至5个或者10个工作日以内,“高效办成一件事”公证事项范围扩充至31类84项。
今年突出“好”字,在14个方面采取38项措施,推动公证服务质量更好、服务更优、群众满意度更高。
我国已签署91个司法协助条约 19个移管被判刑人条约
在涉外法治方面,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作用更加彰显。我国已签署91个司法协助条约、19个移管被判刑人条约,五年来办理司法协助案件1.6万多件。通过举办第十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中越司法行政部门首次边境会晤,深化金砖、澜湄等框架下司法行政领域的务实合作,我国国际法治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我国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建设加速推进,加快培育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支持组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我国律所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7家分支机构,服务公民和企业“走出去”。以仲裁为例,五年来办理涉外仲裁案件1.6万件,标的额达到7300亿元,其中2024年受理4400多件、标的额近2000亿元,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00%和136%,我国已逐步成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
记者丨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蒋雯丽
摄像丨周俊杰
排版丨何欣颖
编辑丨林舒琪
审校丨吴蔚
监制丨康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