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佛讲究什么精神(佛教民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2:58:47    

佛教民俗

流传至今的许多民俗都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择要向大家介绍。

素食。在中国以外地区的佛教僧侣并不以素食为律,《十诵律》中佛曾开许僧人食“三净肉”(谓杀生时僧人未见、未闻、未疑)。这对于生活在印度依靠托钵乞食为生的僧人来说,本是不得已的事,但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确实也给素食提供了理论依据。到梁武帝时,由于皇帝大力提倡,汉族僧人开始恪守素食的规矩。后来禅宗农禅并重的思想兴盛,僧人们有了自己生产食物的传统,素食习惯也就更加稳固地在汉地佛教徒中确立下来。随着佛教信徒的增多,素食习惯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素食文化,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

神佛崇拜。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是任何一个古代民族都有的现象,然而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各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习惯大不一样,所以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习俗,崇拜神灵的种类和方式非常多样化。中国自古就有祖先神和山川神等神灵崇拜,也有自己一套严格的祭祀体系。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我国的神灵崇拜种类和崇拜形式,塑造了独特的民俗学景观。佛菩萨的崇拜,成为民间很重要的习俗,每到初一、十五,百姓们都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健康,甚至求占问卜。由于集中了很多人,各色商品也在此时此地集中,形成了兼具贸易和娱乐功能的庙会。

另外,我国也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和东南亚各地的神佛崇拜体系。对四大菩萨的崇拜成为我国民俗信仰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同时形成文殊道场五台山、观音道场普陀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道场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体系,印度的菩萨崇拜和我国固有的山岳信仰结合形成了这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其中观音菩萨尤以其大慈大悲、普度一切的精神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崇敬,她在中国总是以慈母或美丽的女性形象示人,也担当送子、治病、辅助穷困的职责,成为民间最重要的神灵之一。

除了菩萨崇拜,龙王崇拜也是佛教和中国固有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印度的神话体系里,龙王是生活在水中的神奇生物,拥有巨大的力量和无数的财富。这些特点被中国的民间信仰吸收,百姓通过崇拜龙王,祈求风调雨顺。

放生和施食。佛教以慈悲为道德准则,按照佛经的说法,慈悲即是拔苦与乐。这样的行为不仅仅针对人,也要给予动物,甚至“可怜的亡灵”。放生和施食的风俗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放生是赎买将要被宰杀的动物,将它们放归山林湖海,使其脱离戕戮之痛。施食是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使得无法得到食物的“饿鬼”们可以饱餐,使其免受饥饿之苦。对实施放生和施食的人,也可以培养其慈悲爱物的善心。这种习俗在宋代开始盛行,一直延续到今天。

民间公益。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很多民间公益活动也有明显的佛教背景,很多寺庙僧徒、居士信众大力行善,在饥荒之年成立粥场,逢灾害则组织救援,平时组织义学(免费教育),扶贫救困。佛教提倡利他爱物,对于移风易俗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佛教也广泛影响了我国的丧葬习俗。尽管火葬在我国一直存在,但只出现在边远地区,从先秦一直到唐代从未成为主流,正是由于佛教僧人有着死后火葬的传统,其一度在宋以后的民间颇为流行,后来政府屡禁而止。另外,七七法会、水陆道场等古代民间乃至上层、皇族都极为热衷的追荐法会也是在佛教思想观念下形成和流行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