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完善支持政策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陕西省政协召开民主监督协商座谈会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1:33:00    

本报讯(记者 庞玲玲 实习记者 权子昂)5月8日,陕西省政协“完善支持政策,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民主监督协商座谈会于西安召开。此次会议根据省政协2025年协商工作计划,经济委员会在听取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等单位情况通报的基础上,3月至4月组织委员赴西安市、渭南市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委员赴广东省进行了考察。

陕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的调研报告指出,陕西省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养上已初见成效,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出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修订完善《陕西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明确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要求。截至2024年末,陕西省规上企业8515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3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476家、“专精特新”企业2208家、累计培育24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然而在横向对比中,陕西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与质量仍处全国中下游。目前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居全国第18位,对比拥有2089家“小巨人”企业的广东省等发达地区,在产业链协同、资本活跃度等方面差距显著。调研反馈,在企业转型升级中,陕西省67.66%企业面临资金压力、65.67%存在人才短缺问题。

为此,陕西省政协基于调研的成果系统梳理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与瓶颈,并汇聚委员智慧提出破局之策。

省政协委员邢欣:推动政策落地与产业聚集

邢欣建议,推动政策落地需要聚焦优化政策设计、强化执行机制与完善服务生态。在优化政策设计方面,采取分类施策,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细化政策,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简化申报流程,落细落实各类惠企政策,下大力气推动产业政策欠款兑现。

在强化执行机制方面,建立跨部门专班,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金融、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成立政策落地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下沉服务力量,在开发区、产业园开展相关政策服务。在完善服务生态方面,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服务功能,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相关APP的开发应用,实现政策查询、申报、进度跟踪等全流程线上化。

另外,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业链短板为导向、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优先突破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三大领域,形成新的带动力强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鼓励陕汽、隆基等链主企业,通过业务分拆孵化配套企业。引导链主企业加强本地采购。对积极进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按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首单奖励。组织产业链对接会,按季度举办汽车零部件、半导体设备等专场采购会。

省政协委员王武锁:产业链统筹布局与政府资金引导

王武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聚焦专精特新产业链关键与缺失环节,引导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延链方面,鼓励“小巨人”企业沿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扩大业务和市场。补链方面,加大对陕西本地配套企业的培育,针对缺项环节精准招商,增强产业链完整性和稳定性。

强链方面,强化高技术行业,尤其是智能制造、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协同发展。同时,省政府应引导构建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核心、链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融合发展的链群生态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提供研发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

王武锁还建议,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耐心资本”基金,吸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在市县区级层面得到有效落实。

省政协委员周锋:扩大资金支持规模、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周锋建议,提高奖励标准与覆盖面,将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奖励金额从50万元提高至100万元,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奖励从20万元提高至50万元,并对重点产业链项目提供最高1000万元奖补。

同时,推出陕西省“秦创贷”等政策性产品,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利息贴息。扩大“工信贷”风险补偿范围,提高风险分担比例,并覆盖更多中小企业。

在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方面,可以依托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建设“专精特新”专板,推动企业挂牌融资,对成功转板上市的企业给予奖励。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库,提供定制化辅导和融资对接服务。

另外,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标准,建立市场化评估机构库,推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国际接轨。设立省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不良贷款按比例补偿,并探索“知识产权+担保”组合融资模式。

陕西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郭正强强调,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强化创新能力,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全省正加强梯度培育,完善政策支持,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质中小企业集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