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5·18】盐城市博物馆激活历史文化的当代基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0:57:00    

以“博物馆+”破圈生长

盐城市博物馆激活历史文化当代基因

一馆藏千年,述说盐与城。在盐城,这座以“盐”命名的城市里,一座承载着城市文明密码的文化地标正焕发新生。始建于1961年的盐城市博物馆,新馆于2021年9月建成开放——这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以2万余件藏品为基底,通过历史文化、生态文明、非遗民俗、城市发展四大主题展陈,系统梳理盐城5000余年的文明史与21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成为透视盐阜大地历史文脉的立体窗口。

面对“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时代命题,盐城市博物馆以“博物馆+”战略为创新支点,构建起“时空折叠”“跨界共生”“智慧生长”的三维发展体系,创造性地重构着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方式。在这里,文物不再静默于展柜,历史亦非尘封于典籍,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跨领域融合与数字化赋能,真正走进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盐城市博物馆全景照片

时空折叠:

沉浸式体验 重构文化场域

“博物馆+剧本”打开历史新入口。从北宋末年的盐引失踪案到盛唐榷盐改革,盐博推出“盐引疑云”系列NPC剧本探秘游,以26场活动、超3.7万人次参与量,成为现象级文化IP。该系列通过“档案袋解密”“景区联动”等设计,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沉浸式推理游戏。

今年“五一”期间上线的“盐引疑云Ⅲ·遥望长安”唐风漫游版本,首推水陆双栖探案路线,串联1200多年历史的古时运盐河道“串场河”,实现桨声灯影里的唐代漫游。同时,新升级版本摒弃传统固定剧本模式,推出“身份盲盒”机制,参与者在抽取“盐商”“商贾”“侠客”等角色卡后,与NPC互动,触发不同身份的专属剧情线。

“盐引疑云III·遥望长安”剧本探秘游

凭借独特创意和精心组织,“盐引疑云”系列NPC剧本探秘游让每位参与者都成为“历史的主角”,将沉浸式参观体验推向新高度。全网话题阅读量2000万+,获江苏省“博物知旅”主题活动优秀案例,引发海内外媒体聚焦和网民热议。

“博物馆+演艺”让文物开口讲述千年故事。盐博联合市歌舞剧院打造的沉浸式夜游项目,以《范公堤》《少年陆秀夫》等原创剧目,让历史人物“活”在展厅。

生态展厅的《湿地精灵》《麋鹿神韵》《悠悠串场河》等演艺,将生态密码化作舞蹈语言,形成“一步一景一故事”的立体叙事。非遗民俗厅里,《盐民》《喜船》等情境表演,实现非遗民俗活态传承。原创“盐系瑰宝”情景秀,通过盐博IP形象“盐小博”的奇幻梦境,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讲述不同时期的盐渎往事。

“礼承华夏·寻美东方”盐博汉服文化月

新馆开馆以来,每年8月精彩亮相的“礼承华夏·寻美东方”盐博汉服文化月已成为当地观众争相共赴的一场文化盛宴。该系列活动以舞蹈、古代服饰秀、情景演绎等形式勾勒出一幅幅跨越千年的中华传统服饰画卷,展示战国之雄浑、秦汉之古朴、盛唐之繁华、宋韵之雅致、明制之端庄等历代服饰风貌。在汉服变装、汉服讲解、汉服旅拍、文化雅集等互动体验中,观众犹如穿越时空长河,感受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美学追求。

数据显示,2024年汉服文化月单日接待量突破1.3万人次,云端直播吸引23万观众“云游”盐博。此外,连续三年举办的跨年国风音乐会,以古乐团演绎、非遗元素融合为特色,将民乐、光影与历史场景结合,实现“听得到的历史,看得见的音乐”。

跨界共生:

打破物理边界 融入城市生活

“博物馆+景区”让文物IP赋能文旅新场景。2024年盐博与荷兰花海景区联动的“博展花开——花田里的博物馆”展览,授权12件馆藏文物IP,构建“花之声”“海之韵”“爱之城”三大篇章,将富含人文底蕴的“物”与绚烂多姿的自然“花”景相融。

“博展花开——花田里的博物馆”创意展

以物为镜,追溯历史;以花为媒,鉴赏文物。围绕展览,盐博策划“盐田—‘花’田—花田”主题研学,这是对盐城“煮海为盐”悠久历史的致敬、“废灶兴垦”经济转型的铭记,以及对“向海而生”美好愿景的展望。

据统计,展览期间,盐博共接待观众256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显著,达到了51.2万人次;共举办160场次的研学活动,参与人数累计5.8万人次,实现文化传播与景区流量的双赢。该创意展览荣获CUMTA2024文旅盛典“爆款文旅产品”。

“博物馆+商场”让历史文化渗透公共空间。盐博与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合作的“盐系瑰宝出街计划”联名展,精选隋唐至清代文物,打造“好运莲莲”“平安喜乐”“四方兴隆”主题美陈。同步推出的联名文创台历,精选12件盐博馆藏文物IP,将文物的美好祝愿浓缩在每一月,让公众把盐城的千年历史带回家,开启全年高“盐”值时光。

“博物馆+酒店”让千年文明融入现代旅居美学。盐博正以“盐韵雅居·博物共生”计划,重新定义酒店的文化属性。通过与盐城迎宾馆、万豪酒店等品牌的深度合作,博物馆将文物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文化符号,实现“住一间房,识一座城”的文化旅居目标,让酒店成为“流动的博物馆”,促进酒店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智慧生长:

科技赋能教育 构建无界网络

“博物馆+研学”实现从展厅到田野的文明课堂。“博物知盐城·文脉研学游——盐小博Citywalk”,是盐博IP活化与创新应用的又一精彩实践案例。

项目联动盐城各大文化场馆、景区,设计主题课程体系及定制研学线路,让博物馆成为滋养城市文明的“精神绿洲”。其中与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合作的“海盐文明篇”研学线路,串联中国海盐博物馆、沙井头遗址、东闸汉墓遗址,开展考古课堂,提供汉代陶罐、宋代盐铲等文物文创盲盒,学生通过“模拟考古挖掘-残片拼接-文物修复”全流程,探究盐城历史。

志愿者协助观众体验AR眼镜

此外还有“湿地探秘篇”“红色基因篇”“抚趣非遗篇”“书海文韵篇”,带领公众多个维度了解盐城历史文化,项目获评“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五十强”。

“博物馆+影视”实现文化破圈,引发历史考证热潮。盐博自制微短剧《盐场风波》《盐荣之利》《盐税风云》以唐朝榷盐改革为背景,单集播放量破百万,网友自发考证剧中盐政细节,吸引年轻群体走进博物馆,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000万。

“博物馆+数字”让历史文化走向云端,惠及更多公众。近年来,盐博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还增强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及教育功能的传播力。

盐博建立数字化文物数据库,实现文物信息的长期保存、便捷查询和在线展示,为研究者、教育者和公众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引入VR技术,打造“云展厅”及沉浸式体验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中,与文物近距离互动。利用AR技术,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观看动画,获取更多文物信息。推出“混合现实”技术提供的3D“数字人盐小博”全程相伴讲解,通过游戏化、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参与度。开发线上“云课堂”等教育资源,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博物馆文化体验。

博物馆的未来不在于固守陈规,而在于成为文化基因的激活器、城市记忆的编织机。盐博正以“盐值担当”姿态,书写着快速变化社会中的文博答卷。未来,盐博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便捷的文博体验。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杨爽

特约通讯员 陈霄

盐城市博物馆供图

馆长说

博物馆要成为城市的“精神绿洲”

朱海燕

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馆长

作为盐城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盐城市博物馆始终以精品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公共服务为纽带,搭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近年来,盐城市博物馆先后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强热门博物馆、江苏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殊荣,成为展示城市文脉的核心载体。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在时代浪潮中,博物馆需主动适应社会变迁,重塑文化使命。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嘱托,探索从“文化地标”到“精神家园”的转型路径。面对信息爆炸的挑战,我们提出“博物馆+”理念——以文化内核为根基,以创新实践为羽翼,构建开放共享的文化生态。

从“加法”到“乘法”:以精品内容赋能文化传播

我们突破传统展览模式,通过“常展常新”的临时展览体系,持续引入高端资源,深化馆际合作,打造高品质文化盛宴。同时,着力培育“盐小博”城市文化IP与“盐系瑰宝”文物IP,让海盐文化如盐粒般融入城市肌理,在新时代土壤中孕育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以科技与温度点亮文明之光

博物馆不应囿于建筑之内,而应成为流动的文化基因库。我们运用数字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以沉浸式体验、趣味化表达传播城市文化,让文物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这种教育创新,恰似古人以卤水点豆腐的智慧——通过科技赋能与情感共鸣,凝练出滋养心灵的文明之乳。让海盐文化成为照亮城市文明的精神灯塔,实现历史与当下的“时空对话”。

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场域”:以无界教育浸润城市生活

我们致力于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让文化渗透日常。游客走进盐博,不仅能遇见博物馆的建筑之美,更能通过一杯“盐咖”的醇香、一件文创的巧思、一场研学的启迪、一片花墙的芬芳,触摸城市跳动的文化脉搏。博物馆应如盐之提鲜,成为城市生活的“文化调味剂”——虽无形,却让一切更有滋味。

当历史文脉注入当代创新,一座博物馆足以点亮整座城市的文化星空。盐城市博物馆将持续以城市文脉为墨、时代精神为笔,书写与城市共生的文化叙事,在守护中传承文明本真,在创新中催生时代新韵,以文化赋能美好生活,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绿洲”。

天下盐城——盐城历史文化展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