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走西北角】陇中“菜”事:高原夏菜的“暑”光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10:26:00    

高原夏菜,指夏季在高海拔凉爽地区种植的蔬菜。其产地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因而培育出的蔬菜病虫害少、营养价值高、品质优良。在全国普遍高温的背景下,高原夏菜的成熟上市,恰好填补高温地区蔬菜供应的空缺。

  定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平均气温15—20℃。凉爽的气候配合充足的日照,既抑制病虫害,又通过昼夜温差促进蔬菜糖分与养分积累,奠定了高品质作物的基础。同时,黄土高原疏松肥沃的土壤和黄河支流关川河的灌溉,也为定西高原夏菜提供了天然优势。

安定区特色高效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内种植的高原夏菜 张珂茵/摄

  上世纪80年代末,定西市内官营镇逐步建立高原夏菜种植产业。近年来,依托“陇中旱码头”的交通优势与良好产业基础,内官营镇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集高原夏菜集散、马铃薯加工出口、速冻果蔬出口、蔬菜精加工提炼、蔬菜种苗繁育于一体的“一园五中心”综合性特色高效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服务全区、辐射周边、链接城乡。

  产业园区——降本增收的中心枢纽

  安定区特色高效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位于内官营镇大兰州环线旁。作为源头产地,每天约有60吨高原夏菜在此加工处理,24小时内完成打冷装车,运往外省蔬菜批发市场;48小时内即可通过当地档口,摆上千里之外的餐桌,范围涵盖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及湖南、广西等省区。甘肃陇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蒋老板(化名)说:“我们相当于产地的采购部,与需求地直接对口运输。”该合作模式已初步构建了内官营镇高原夏菜的总体销售渠道。

安定区特色高效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 张珂茵/摄

  园区主营菜花、芹菜、西兰花、包菜、娃娃菜、大白菜、西葫芦、圆瓜等20多个品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全产业采用科学化链条管理,累计投入8000万元。“不同品种蔬菜需要的温度不一样,各冷库温度也不同。”蒋老板解释,“包菜必须零下1℃贮存,菜花可在0℃或-1℃贮存。”园区还设有严格的垃圾处理流程:尾菜中的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分类后交由专门处理厂回收,剩余有机垃圾脱水后制成有机肥,用于冬季饲料储备;加工过程由危废处理中心完成。冷库设施目前归第三方所有,园区处于租用状态,“未来计划扩建更宽站台,配备更先进设备。”蒋老板指着对面初具雏形的冷库,描绘未来图景。

冷库中的高原夏菜,图为包菜 张珂茵/摄

  市场与当地村民深度融合。企业自建种植基地,农户可通过基地直供参与蔬菜供给,企业负责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形成“一条龙”模式。加工员工多为本地人,经熟人介绍入职,采用临时工与长期工结合的运营方式。

安定区特色高效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区内正在劳作的农户 张珂茵/摄

  园区里,员工何姐(化名)正低头忙碌:削去过长根茎、按状态分拣蔬菜、套网分装入框,再交由同事整理送入冷库。“工作时间灵活,最近忙就多干点,工资不受菜价影响,大家都满意。”何姐一边介绍,一边手上动作不停:她是近期才加入的临时工,每天工作10小时,从市区乘公交通勤,预计会从今年6月夏菜上市,工作到11月结束。其中,7—9月为旺季,“冬春季没活就在家带孩子,有活再来。”已工作几年的张阿姨(化名)笑呵呵补充,此类季节性工作为这些年长者带来了一笔可观收入。

正在进行打包分工的园区工作人员和农户 张珂茵/摄

  园区仍在建设中。据蒋老板介绍,项目建成后可吸纳当地劳动力500人以上,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人均年增收超过1.8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产业园已成为当地创收的重要途径。

  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的定心磐石

  内官营镇高原夏菜种植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农户自发组织,但苦于缺乏成熟销售渠道,发展缓慢。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内官营镇人积极探寻高效农业路径,设施农业起步,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原夏菜进入大面积推广期。2002年前后,一座座蔬菜大棚在田野间搭建,为夏菜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2014—2017年,内官营镇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12处、200多间恒温保鲜库,贮藏能力2万吨,年吞吐量50万吨以上。2022年,政府牵头,通过“农户自主、合作社组织、企业承包”三力并举,建立“联合党委+产业协会+村集体经济+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规模化完整产业链。截至目前,内官营镇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近一半,占安定区蔬菜总面积一半以上。2024年,高原夏菜产量超过57万吨,产值17亿元,300座设施蔬菜大棚落成。高原夏菜种植加工成为全镇支柱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如宁夏西吉县)种植,形成规模化、季节性从业群体,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正在建设当中的安定区高原夏菜加工集散中心 张珂茵/摄

  这一切成就离不开安定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内官营镇副镇长蔺振伟介绍,棚体建设每平方米可获市、区级农业农村部门补贴20元,而成本约30元,对大部分种植者已足够。目前镇内种植户约1.5万户,形成“川区务农,山区务工”格局:川区约60%家庭以蔬菜种植为主,山区农户多外出务工或兼种其他作物(如玉米、辣椒)。未来,镇政府将打造高原夏菜品牌,与张掖、金昌、榆中等省内产区形成差异化优势,提升竞争力。

正在接受采访的内官营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蔺振伟 张珂茵/摄

  “我们不能一直做初级加工。”蒋老板所言代表了共识。今年,镇政府尝试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西芹汁加工、面向酒店的预制菜、干菜加工等项目陆续落地,“精炼加工,提升附加值”成为发展方向。高原夏菜种植期基本到10月中旬结束,为填补“空窗期”,镇政府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农户冬季可种草莓等经济作物,提高效益。”蔺振伟解释。尽管处于推广期,但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正为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从黄土高原的零星种植,到如今辐射多省的产业集群,定西内官营镇的高原夏菜已不只是“种菜卖菜”。依托“地理+市场+政策”三重优势,当地构建起成熟产销链条,既释放生态潜力,更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升级的重要引擎。

兰州大环线高速路旁的高原夏菜种植地

  未来,“一园五中心”将持续完善,内官营镇高原夏菜产业正加速实现从初级集散到精深加工的跨越,从季节性供应向全年产业链延伸。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颗蔬菜,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它不仅是定西特色名片,更是连接高原与平原、乡村与城市的鲜活纽带。当品牌照亮更广阔市场,当加工链条创造更高价值,高原夏菜这颗“旱地码头”的明珠,必将在现代农业浪潮中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张珂茵、王烁童、向芳霆;指导老师周兆瑜、斗维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