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网】
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 通讯员 李红戟)在彩云之南的生态版图上,“野生菌王国”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依托得天独厚的野生菌资源优势,绘制出一幅富民增收的双赢画卷。

近日,正值松茸保育促繁黄金期,家住南华县龙川镇瓦窑村的菌山承包户赵文明一大早带领家人全员出动,在自家承包的山林里展开紧张劳作。
赵文明忙着清理杂乱枝丫,为松茸生长腾出空间,妻子将腐殖土均匀覆盖在往年出茸的菌塘上,哥嫂们熟练地搭建遮风避雨的简易管护棚。山林间,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与雨打树叶的沙沙声交织,一家人在云雾缭绕中,用汗水浇灌着对丰收的期待。

赵文明说:“我家承包了200亩山林,承包期是10年,去年采收松茸250公斤,收入7万余元。”今年6月,全家就开始忙着围山界、搭棚子,做好松茸保育促繁前期准备。进入7月,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每天他都会和家人一起带着温度计、尺子、纸和笔到林中监测,在采收成熟野生菌的同时,及时记录松茸生长情况。
赵文明只是享受野生菌封山育菌红利的群众之一。瓦窑村村民小组组长普万忠介绍,瓦窑村的野生菌种类非常多。以前,每到出菌季节,全村老少都会上山找菌,见到才出土只比手指头大就被采摘了,不仅价值不高、品质不好,有时村民还会因为抢菌窝而发生矛盾纠纷。

自南华县实施封山育菌后,瓦窑村及时将辖区内近12000亩山林分片承包给群众。现如今,全村36户农户都拥有自己的山林,每家每户都按照要求科学采摘、促繁、留种,全村松茸的产量、质量逐年提升。
去年,瓦窑村共采收松茸2000多公斤,实现收入66万元。变传统“放养式”拾菌为“包山养菌”,不仅有效防止无序、过度采摘,保护了南华的“金山银山”,还鼓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野生菌是南华的特色,也是南华的底气。截至目前,南华县划定野生菌保护区6个,面积达202.6万亩,实现封山育菌全覆盖。高标准建成17片8140亩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南华松茸”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围“2022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60强,品牌价值评估达8.84亿元。全县培育野生菌合作社121户、野生菌加工企业14户、餐饮经营主体373户,每年约有12万人参与食用野生菌管理、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责任编辑: 董明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