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 “镜” 英守护“她”健康—— 记仙居县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赵伟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04:47:00    

【来源:台州市卫健委_基层动态】

编者按:生活中,有这样一群白衣执甲的身影,以仁心作灯,照亮患者康复之路。他们不是云端的医学巨擘,而是就在我们“家门口”,是时刻守护大众健康的好医生。本报推出的 “家门口的好医生” 系列人物通讯,带您走近县人民医院10位平凡又伟大的好医生,品读医者仁心背后的温暖故事。

在仙居县人民医院妇科诊疗一线,有这样一位 “巾帼名医”—— 赵伟丹。她深耕妇科领域多年,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锐意进取的钻研精神,成为守护女性健康的中坚力量。

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求学之路,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的进修沉淀;从 “先进个人”“医德医风优秀个人”“十佳医生” 等荣誉加身,到成为妇科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赵伟丹始终步履不停。在微创手术的方寸之间,她更是游刃有余,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等疾病在她的腹腔镜下迎刃而解。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她能独立开展腹腔镜下卵巢癌微创手术,在妇科年均超千台的手术量中,她主刀完成 500 余台,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担当。

腹腔镜下的 “托举术”

62 岁的王大妈在自家饭店忙活了十几年,每天端盘洗碗、穿梭传菜,粗糙的手掌布满老茧。直到那天,她佝偻着腰,连行走都成了奢望,才在家人的劝说下走进了赵伟丹的诊室。经全面检查,赵伟丹发现,长期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已让王大妈的盆底组织严重松弛,子宫脱垂达 3度,表面摩擦出血,形成溃疡,严重影响行走。若不及时干预,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并发症。

凭借丰富的妇科微创经验,赵伟丹迅速为大妈制订了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方案。无影灯下,她手持纤细的腹腔镜器械,通过几个不足 1 厘米的微小切口精准操作。在高清影像的辅助下,她熟练游离、复位脱垂的子宫,利用医用补片重建盆底支撑结构,每一个缝合动作都干净利落。这场原本复杂的手术,在赵伟丹的妙手下仅耗时 一个半小时便顺利完成。术后,王大妈恢复良好,她拉着赵伟丹的手感慨地说:“没想到不用大动干戈,几个小孔就治好了我的病!”

方寸之间“守宫安”

6 年前,周女士体检发现 2 厘米小肌瘤,因无不适未在意。怀孕生产后,肌瘤悄然 “疯长”。2 个月前,她频繁出现下腹坠胀、尿频尿急,服用抗生素无果后,来到仙居县人民医院妇科就诊。

接诊的赵伟丹医生触诊发现,“子宫如孕5月大小,可能是肌瘤作祟。”她立即安排 B 超检查,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肌瘤影像证实了她的判断:多发性肌瘤,最大直径达 10 厘米,如同拳头般挤压着盆腔脏器。考虑到周女士有保留子宫的需求,赵伟丹联合团队制订周密方案,排除宫颈病变后,为她施行单孔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

手术当日,无影灯下的赵伟丹全神贯注。她手持单孔腹腔镜器械,在脐部仅 2.5 厘米的切口处灵活操作。镜头深入盆腔,眼前的景象比预想的更复杂:子宫左后壁、右后壁、左侧阔韧带布满肌瘤,将子宫挤压得严重变形。“单极。”她冷静地下达指令。单极电钩切开肌瘤表面肌层,沿肌瘤包膜剥离,每一个动作都如雕刻般细致。3 个小时的鏖战,妇科团队和麻醉科默契配合,终于将多枚肌瘤全部剔除,完整保留子宫,出血量控制在极低水平。

术后第三天,赵伟丹查房时,周女士已正常下床活动。“赵医生,我肚子平了!”她激动地展示腹部,除了脐部几乎看不见疤痕。术后周女士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赵伟丹医生提醒女性朋友们,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主要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常见于30-50岁,据统计30岁以上的女性约有20%患有子宫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顾名思义,就是子宫体上有2个及以上的肌瘤。“子宫肌瘤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和生育要求以及子宫肌瘤大小、数目和类型全面考虑。”赵伟丹医师介绍道,“子宫肌瘤基本上都是良性的肿瘤,恶变几率非常小。多数子宫肌瘤患者没有症状,仅在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肌瘤,所以女性朋友一定要定期进行妇科超声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